精靈檔案
銀 杏
銀杏,俗名鴨掌樹、鴨腳子、公孫樹、白果,是銀杏科銀杏屬植物,是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瀕危(EN)物種,中國特有珍貴樹種、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。銀杏最早出現于3.45億年前的石炭紀,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后遺留下來的最古老裸子植物,素有植物界“活化石”之稱。4月開花,10月成熟。適于生長在水熱條件比較優越的亞熱帶季風區,在中國、日本、朝鮮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大量分布。銀杏為優良木材,種子供食用及藥用。葉可作藥用和制殺蟲劑,亦可作肥料。
精靈物語
“滿地翻黃銀杏葉,忽驚天地告成功。”“銀杏葉凋零鴨腳黃,玉樹花冷淡雞冠紫。”這是古詩詞里的我,顏值之高不必多說了吧。其實當大家用相機對準我美麗的外表時,我更想讓大家知道銀杏其實是一種很特別的樹木,不只是古老的年齡,還有很多不同之處,比如雌雄異株、藥用價值極高等等。你愿意了解我更多嗎?
精靈故事
賀蘭山下銀杏燦
寒風乍起,銀杏葉黃。游人拍攝秋日銀杏樹。
樹葉間“隱藏”著銀杏果。
音樂愛好者在銀杏林內吹奏樂曲。
霜降,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。賀蘭山下有片銀杏樹林,迎來每年最燦爛的時刻,葉片金黃,果實累累。
石嘴山銀杏生態園內,約5萬棵銀杏樹,生長在清冷的賀蘭山下,宛若一處浩大的夢境。
當正午的陽光傾瀉而下,銀杏樹越發高直挺拔,金燦燦的“秀發”迎風沉吟。那金色是柔和的、清透的,是唐詩宋詞里的顏色,帶著嬰兒夢境里的光澤。
它安撫著人的視覺,撫慰著人的靈魂。
不信,你看,那穿行其間的游人,哪一個不是神情松弛、面帶微笑?他們只是走在那松軟的落葉上,就很悠然自在了。一位身著紅色連衣裙的女子,在林間翩翩而舞,纖細的手臂揚起又落下,裙傘旋起,落葉紛飛。
在銀杏林的“主人”趙德清眼里,這迷人的表象也僅僅只是表象。關于銀杏樹,他有更多神秘和趣味要分享。
趙德清說:“你知道銀杏樹分‘公母’嗎?”
“這棵就是公的,它更高大、挺拔,只開花不結果。結果子的都是母銀杏。它們都開花,但是花型不同。公樹的花像楊樹的花,長條、帶刺,母樹的花像小小的荷花。公樹先開花,等著母樹開花,母樹的花晚上才開放。非常神秘有趣。”
趙德清站在兩棵銀杏樹之間,輕輕一搖,數顆熟透的銀杏果墜落于地,小動物般藏于落葉之間。
他輕捏起一顆,擠出果核。“銀杏果也叫白果,是一種調料,也是一種藥材。《本草綱目》里對它的功效有詳細記載。當然,銀杏葉也是藥材。我們給游客品嘗的銀杏八寶茶就是用銀杏果、銀杏葉熬制的。”
置于林間的攝影作品上,銀杏果青翠圓滾,完全不似這熟透后的干癟模樣。隨手撿起一顆品嘗,酸澀中帶著苦,還有一種不易察覺的清甜。“它是藥材,不是水果,食用需謹慎。”
趙德清說:“你知道銀杏樹會‘假死’嗎?”
細看某些銀杏樹,剛剛長出扇形的綠色小葉子,在這一片金燦燦里,顯得很另類。
“這些就是復活的樹。之前干巴巴的,總認為它死了。但是下點雨或者澆點水,就會重新長出葉片。9月份,石嘴山連著下了長時間的雨,不少銀杏樹死而復生了。”
銀杏最早出現于幾億年前的古生代,曾和恐龍生存于同一時代,是植物界的活化石。在中國,銀杏樹主要分布在南方的一些地區,如浙江、江蘇、安徽等地。這些地方,土壤肥沃而濕潤,寧夏干燥少雨,并不適合它的生長。那賀蘭山下這片銀杏林是哪里來的呢?
其實,這片銀杏林是在2000年就栽種的,當時寧夏一家企業為了安置職工家屬再就業,打造了這片銀杏林,起初有八九萬棵,最終成活了四五萬棵。2015年,從事綠化工程的趙德清偶爾經過這里,被一片金黃吸引,便接手了這片林子,將其打造成石嘴山銀杏生態園。如今,這些銀杏樹早已被賀蘭山下的風土“馴化”,像沙棗樹一樣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。
十年陪伴,趙德清眼里的銀杏樹,每一棵都是獨特的、有生命的。
“這棵是最粗壯的,你看它的果子密密麻麻的,能產百十斤呢。銀杏樹好像很謹慎,一般生長十多年才會結果子。它不輕易傳播后代,除非適應了一個地方。”
“這棵是我最喜歡的,它的樹冠像傘一樣撐開,旁邊還有一棵小樹苗,多像一個媽媽帶著她的孩子。曾經有人出5萬元要買走它,我沒舍得。”
“還有這棵,應該是兩棵小樹‘合體’了,不過它們沒有并行生長,而是螺旋式擁抱著生長,纏綿得像一對戀人,不如就叫它‘愛情樹’吧。”
……
走走停停,趙德清端詳著每一棵銀杏樹,像在閱讀一頁頁書,“勾勾畫畫”地做著批注。
用于觀賞,遠不是這片銀杏林的價值所在。
“這片林子每年可以產銀杏果近10萬斤,有很大的開發價值。目前,我們已開發了銀杏果、銀杏葉系列產品,如銀杏苦蕎醋、銀杏八寶茶、銀杏果粉、銀杏驅蚊液等。隨著人們對銀杏藥用、保健價值的深入了解,市場前景可觀。”
銀杏樹從遠古走來,歷盡滄桑,優雅地站立在賀蘭山下。它亭亭玉立,灼灼其華,那些傳說中關于生命的智慧,正期待著人們去破解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倪會智 見習記者 馬對對 文/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