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一塊地,多重收益。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,村民楊芳將土地流轉后,拿到了4份收益,直贊“美得很”。
??楊芳是從西海固搬遷來的生態移民,2021年,趕上企業在紅寺堡開發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,她便將僅有的6畝地流轉給了企業,一年到頭打零工。2023年,企業鼓勵務工農民跟著學習種植技術、承包大棚經營,楊芳便主動報了名。
??“平時我邊干活邊跟著技術員學知識,同時承包了4個棚種辣椒,年底每棚有2萬元的收益,種得好還給分紅呢!”楊芳告訴記者,土地流轉費、務工工資、大棚收益,再加上年底分紅,一年下來收入9.5萬元,“細細算,趕上娃他爸在外打工了。”
??從打工人變成合伙人,聯農帶農不僅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,還讓企業獲得感滿滿。“跟農民合作種植大棚,我們提供全部生產資料,農戶出勞力和技術,既解決了用工難題,又降低了運行成本。一方帶,多人贏!”紅寺堡區水發浩海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李琦告訴記者,目前產業園超80%的日光溫室由附近農戶和企業合作經營,帶動農戶大幅增收。
??在不少鄉村,集體經濟發展效益低、渠道窄、聯農帶農增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,一度成為影響農民致富的瓶頸。聯農帶農如何帶得穩、帶得實,讓土地增值、農民增收?紅寺堡區探索“政府搭臺、企業帶頭,村集體合作、農戶參與”的聯農帶農模式,讓農民參與種植養殖經營、村集體合作社與企業聯營等。
??在紅寺堡鎮中圈塘村,企社聯營讓甘草種植戶腰桿挺了起來。前些年,這里土地鹽堿化比較嚴重,種糧種菜總不見收成。有些農戶也試著種植耐旱抗堿的甘草,然而一家一戶的“單打獨斗”始終成不了規模。2021年,政府引進寧夏岐黃圣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,聯合合作社規模化種植甘草。
??“我們有土地、有勞力,企業統一提供種苗、全程技術服務、低價農機租賃、保底價收購等服務,免去了散戶種植經驗不足、產品質量不統一、銷路不暢的擔憂。只有聯合起來做大做強,在市場上才有話語權。”中圈塘村黨支部書記蔡立德告訴記者,今年,村上還整合集體自有土地30畝進行育苗,畝產1噸左右,企業以每公斤種苗13元的價格收購,每畝凈收入7000元,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多萬元。
??紅寺堡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羅凱告訴記者,該企業在紅寺堡鎮朝陽村流轉建成3100畝甘草示范種植基地、400畝育苗基地,帶頭示范逐漸變為帶動村域連片種植,全鎮甘草面積達1.4萬畝,不僅提升了群眾收入,還促進了甘草品質整體可控提升。
??目前,紅寺堡區通過農戶、合作社與企業聯營的聯農帶農模式,培育了黃花菜、甘草、枸杞等特色農產品品牌。今年前三季度,紅寺堡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.17億元,帶動農民平均收入增長7.6%。(記者 張文攀 閆磊 通訊員 宋宗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