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7日6時,晨光熹微,鹽池縣怡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三文魚養殖基地,負責人于志軍輕輕撥動養殖池水面。一道銀灰色的影子“嘩啦”躍出,濺起水花。
鹽池縣內1.2萬畝鹽堿地長期無法用于傳統農業。在鹽堿地上做文章,2023年初,怡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德智有了新想法:養殖三文魚。“鹽堿灘能養冷水魚?”同行質疑聲四起。張德智堅信,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,蘊含著等待挖掘的生機。
“我們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,跑了西北十幾個鹽堿湖,終于在這里有了新收獲。”于志軍介紹,2023年2月,團隊取水樣檢測發現,惠安堡鎮的地下苦咸水不僅鹽度穩定在12‰,更難得的是沒有普通鹽堿水的苦澀味。連夜送檢的結果讓大家振奮:水質指標與挪威三文魚養殖區高度接近。
鹽池縣科技局干事王生剛說:“縣里為該項目提供全方位支持,不僅制定創新發展措施,還協調了37.5萬元閩寧協作幫扶資金。我們采用‘科技局+企業+科研院校’模式,聯合寧波大學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,為項目提供技術支撐。”該項目還柔性引進中國水產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的專家團隊,為三文魚養殖提供專業指導。
去年2月,占地2200余平方米的養殖基地開建。7月,第一批從青島運來的魚苗入水,整個團隊守在池邊寸步不離。“剛接觸時心里也沒底,鹽堿水跟傳統淡水養殖完全不同。”于志軍坦言,“前三天最煎熬,生怕一轉身魚就出問題。”于志軍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數據:“入水第1個小時,魚群出現應激反應”“第3天,開始試探性攝食”……半個月后,魚鰭重新泛起健康的銀藍色,大家才敢松口氣。
養殖過程中,于志軍創新了一套“鹽堿地養魚經”:采用循環水養殖技術精確調控水溫、溶氧等關鍵指標,將水溫嚴格控制在14℃至16℃之間;每天換掉總水體的10%,通過沉淀池循環利用;選用蛋白質含量高達62%的特制飼料……每一個細節都凝聚心血。
去年11月,隨著魚群長大,新的難題出現了:投食量增加導致排泄物激增,水質管理壓力陡增。技術團隊不得不把換水頻率提高到每天3次,半夜還要打著手電筒檢測pH值。令人驚喜的是,魚糞反倒成了“寶貝”。“通過‘以漁治堿、循環養殖’模式,三文魚養殖產生的排泄物經處理可以回輸到土地,有助于改善鹽堿地土壤結構。”王生剛說。
如今,40個直徑5米的圓形養殖池內8000多尾三文魚在這里安了家,最小的200多克,最大的已有5斤重。“看著魚一天天長大,特別安慰。”于志軍說,預計2027年年底首批成魚將上市,計劃以每公斤40元至50元的價格銷往北京、上海等一線城市。
目前,該項目已投入資金340余萬元,雖然還處于試驗階段,但已取得初步成效。怡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計劃追加投資500萬元,建設5000余立方米的養殖基地。“現在水質調控難題已經解決,基本走上正軌了。”于志軍彎腰撈起一條試養的成魚,“你看這肉質,比進口的還緊實。”
養殖基地外,二期工程的打樁聲傳來,千年鹽堿灘有了新的躍動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見習記者 賀靜)